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高危低钾血症患者加速治疗专家共识(东湖共识)
    湖北省基层医学联盟, 朱元州, 尚游, 祝伟, 魏捷, 夏剑, 甘泉, 曹锋生, 赵慧, 蔡小芳, 杜宇, 瞿星光, 王冰, 王成, 刘伯毅, 林彬, 孙昊, 岳茂兴, 马静, 孙志辉, 王斌, 王夜明, 常超, 刘欢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4): 193-1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4.001
    摘要 (129) HTML (0) PDF (7061 KB) (18)

    高危低钾血症属于临床急症,无论何种病因,均需积极纠正。常规补钾治疗需要3~4 d时间,病程中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危及患者生命。本共识针对低钾血症发生过程将其分为急性低钾血症、慢性低钾血症和慢性低钾血症急性发作三种情况,采取口服补钾为主,葡萄糖联合胰岛素加快血清钾转运到细胞内,达到尽快纠正高危低钾血症的目的,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同时强调了补钾过程中出现低钙血症的处理,合并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的处理,反跳性高钾和常见补钾药物的特点,以规范高危低钾血症的加速治疗。

  • 2.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大流行疾病准备和应对
    李群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42-1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2
    摘要 (38) HTML (1) PDF (1797 KB) (10)

    大流行疾病通常指在世界范围内或在一个非常大的地域内发生的流行病,通常会跨越国界,并影响大量人群,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传染病大流行在未来仍不可避免。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念、主体、制度安排与各类资源配置的总和,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争部队",是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核心力量。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是应对大流行疾病挑战的关键。要以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有效防范和应对大流行目标为导向,从不同维度和层面,突出重点,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 3.
    重度烧伤患者血小板外泌体对凝血功能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高雷, 李全, 巴雅力嘎, 陈强, 侯智慧, 曹胜军, 巴特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49-1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4
    摘要 (37) HTML (0) PDF (2523 KB) (22)
    目的

    分析重度烧伤患者血小板外泌体对凝血功能调节作用。

    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6例重度烧伤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全部为男性,实验组年龄32~54岁,平均(46±9)岁、对照组年龄28~59岁,平均(48±12)岁,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取静脉血,高速离心法获取烧伤患者血小板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分析和Western blot法鉴定。实验组采集烧伤患者血液,对照组采集志愿者,外泌体组为实验组血小板外泌体随机加入对照组血液。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测试(CCA)比较3组凝血功能。

    结果

    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呈典型双层膜类圆形颗粒结构,Western blot法显示标记蛋白TSG101、CD63阳性,颗粒分析显示平均粒径为(120±30)nm,表明细胞外囊泡为外泌体。实验组PT值、APTT值、DD值、R值、K值较对照组升高[两组分别为:16.1(15.0,19.4)s比10.8(10.7,11.1)s、44.7(37.3,53.7)s比28.1(26.6,29.0)s、7.4(6.5,8.9)ng/mL比0.3(0.2,0.3)ng/mL、12.3(10.4,18.3)min比5.8(4.5,7.0)min、3.7(2.9,11.3)min比2.1(1.7,2.3)min,P均<0.05];PLT值、α角 、MA值、CI值、LY30值较对照组降低 [85.5(70.3,98.5)10^9/L比166.0(157.0,178.0)10^9/L、44.2(22.7,54.1)°比59.6(57.6,61.3)°、46.6(37.9,49.7)mm比56.5(54.0,57.6)mm、-2.1(-3.0,-1.3)比1.3(1.2,1.4)、4.8(1.2,7.9)%比0.0(0.0,0.0)%,P均<0.05]。外泌体组APPT、MA值较对照组升高 [25.2(23.9,26.0)s比28.1(26.6,29.0)s、59.4(57.0,61.4)mm比56.5(54.0,57.6)mm,P均<0.05] ;PT值、R值较对照组降低[10.3(9.9,10.6)s比10.8(10.7,11.1)s、4.4(3.9,5.0)min比5.8(4.5,7.0)min,P均<0.05]。

    结论

    TEG检测显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后为低凝状态,伴血小板功能降低;严重烧伤患者血小板外泌体在体外实验中起促凝作用。

  • 4.
    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邢军超, 毕龙, 陈林, 董世武, 高梁斌, 侯天勇, 侯志勇, 黄伟, 靳慧勇, 李岩, 李忠海, 刘鹏, 刘曦明, 罗飞, 马锋, 沈杰, 宋锦璘, 唐佩福, 吴新宝, 徐宝山, 许建中, 徐永清, 颜滨, 杨鹏, 叶青, 殷国勇, 于腾波, 曾建成, 张长青, 张英泽, 张泽华, 赵枫, 周跃, 朱芸, 邹俊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29-1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1
    摘要 (37) HTML (0) PDF (1109 KB) (11)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5.
    脓毒性休克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中的实施情况及预后分析
    毛进, 张晨, 高娜, 夏泽燕, 吴宗盛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4): 204-20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4.003
    摘要 (30) HTML (0) PDF (4111 KB) (4)
    目的

    明确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科的实施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与1 h集束化治疗措施均按照2021版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指南确定。按1 h集束化治疗措施是否完全执行到位分为完成组和未完成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预后指标等临床资料,行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共526例急诊患者被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经筛选后最终纳入316例进行后续分析。统计处置采用SPSS 23.0软件。

    结果

    研究纳入人群的中位年龄为71.0岁,男性占52.8%。原发感染主要为肺部、胆道系统和腹腔。在纳入的患者中,仅15.5%患者完全执行了1 h集束化治疗,进入完成组;其余84.5%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执行未到位情况,其中液体复苏未执行到位占74.37%(235/267),其次是未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了血培养占46.84%(148/267)和未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占38.61%(122/267)等。本组患者中,住院天数中位数10 d,住院期间病死率为32.8%(104/316)。完成组与未完成组比较,ICU入住率、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条以上未完成的住院病死率(35.2%),高于仅一条未完成组(3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实施达标率较低,多条治疗措施未完善与预后不良有关,需加强相关质量管理培训。

  • 6.
    灾害事故现场批量伤员检伤分类方法研究
    向珍君, 杨旭, 于海玲, 邵小钰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4): 245-2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4.012
    摘要 (30) HTML (0) PDF (4808 KB) (2)

    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蔓延速度快、破坏性强等特点,产生的批量伤员具有伤情多样且严重程度不一的情况,同时灾后救援现场医疗资源有限,给医疗救援人员的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1]。检伤分类是在突发情况下,因医疗资源不足而由专业人员(专业救援队员、医学专业人员等)根据伤病员情况来决定医学处置先后顺序的办法,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检伤分类,以确定其损伤程度和所需医疗处置的手段,是进行及时合理的救治,提高急救效率与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基础[2]。检伤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定量评分法和模糊定性法两大类,本文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常用的检伤分类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总结各类检伤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为创新及应用检伤分类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 7.
    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
    叶刚, 杜向东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4): 199-2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4.002
    摘要 (29) HTML (0) PDF (6190 KB) (2)

    过去二十年以来,战争、地震、海啸、空难、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各类灾难性事件频发,对个体的心理带来严重冲击。灾难性事件又称为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往往危及生命、有时限性的事件,可能会使个体的适应性反应能力不堪重负[1],导致个体陷入情绪、认知、行为及躯体等方面的危机状态。迄今为止,危机状态的分类繁多,定义尚未统一,目前学界公认的危机包括以下三类:个人危机、扩散性危机和系统危机。个人危机指一种重要人生目标受到阻碍时的状态,个体面临无法逃避又不能很快掌控的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个体当下所具备的应对资源和能力,使其经历暂时的困惑、焦虑、抑郁或紧张[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个人危机的事件可能因为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发生扩散,导致扩散性危机[3]。模仿性自杀是扩散性危机的一个典型代表。系统危机指当人、机构、社会和生态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性事件,而反应系统无法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效控制和解决问题时所形成的危机[3]。重大灾难性事件通常属于系统性危机。本文通过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危机干预历史的回顾,干预理论和模型的梳理,本土化研究的介绍,总结了重大灾难性事件危机干预的现状,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8.
    严重创伤早期评估与处理
    陈大庆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92-19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16
    摘要 (29) HTML (0) PDF (831 KB) (1)

    严重创伤是急诊急救面对的一大类严重问题,早期的有效评估和处理对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评估是创伤救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ABCDE顺序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保证后续治疗效果的保证。创伤救治涉及到治疗的方方面面,必须关注细节。创伤出血止血是核心问题,止血控制的集束化策略是有效的手段,包括初始评估、详细病史、全面查体、控制外出血、液体复苏、损伤控制外科、氨甲环酸的使用、血液制品的使用、纠正凝血病、骨盆带和支架外固定、早期使用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不可控制性出血、腹膜外填塞、动脉造影介入栓塞的综合性应用。当然流程的优化和多学科团队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也至关重要。

  • 9.
    国际应急医疗队水上救援设备与应用
    高彩萍, 韩静, 汪方, 晏晓坤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5): 318-3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5.012
    摘要 (26) HTML (0) PDF (1770 KB) (2)

    水上救援是指涉及将受害者从游泳池以外的任何水体中移走的任何事件。水上救援是突发性强、时间紧迫、技术要求高、救援难度大、危险因素高的救援工程,对救援设备要求高。洪水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通常造成的死亡率高于任何其他自然灾害。面对各种复杂的水上救援环境,水上救援设备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保障,在水上救援工作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果设备得不到保证,事故继续升级和恶化的风险很高,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合理选择设备可以提高救援效率,而改良旧设备或开发新设备则能弥补传统设备的不足。

  • 10.
    院外自动心肺复苏机序贯骨髓腔输液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梅冬兰, 凌受毅, 梅冰, 邵光亮, 孙志辉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59-16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6
    摘要 (25) HTML (0) PDF (701 KB) (1)
    目的

    探讨院外自动心肺复苏机序贯骨髓腔输液给药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抢救的45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3~87岁,平均(60.5±16.9)岁;到院时间10~28 min,平均(18.0±5.9)min。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19~94岁,平均(65.5±18.7)岁;到院时间11~29 min,平均(19.8±5.7)min。治疗组予以院外自动心肺复苏机序贯院内骨髓腔穿刺输液给药进行复苏,对照组予以人工徒手胸外按压序贯院内骨髓腔穿刺输液给药进行复苏。比较两组按压指数、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按压指数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院外自动心肺复苏机复苏序贯骨髓腔输液给药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

  • 11.
    亚低温治疗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潘鑫, 王忻, 王超, 顾慧, 吴敏, 唐加波, 崔恒熙, 李政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55-1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5
    摘要 (24) HTML (0) PDF (706 KB) (2)
    目的

    探讨在院前采用亚低温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保护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镇江市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现场由急救医师使用G-FAST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将初步判断为脑卒中的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最终经过确诊为脑卒中发作的患者85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55例,缺血性脑卒中30例;按照数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同前常规的院前急救措施外,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在医院确诊脑卒中后继续进行亚低温治疗72小时。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前和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Bathel)。

    结果

    亚低温治疗72h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院前对脑卒中患者开始的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预后。

  • 12.
    "9·22"北京市通州区公交车起火事件医学救援及探讨
    葛书萌, 高丁, 王勇, 韩鹏达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54-3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6.006
    摘要 (23) HTML (0) PDF (4935 KB) (5)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发生的公交车被水泥罐车追尾后起火事件救援经过进行分析,从应急预案启动、调度指挥、现场紧急救援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救援经验,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交车起火事件的救援能力。

    方法

    对2023年9月22日北京市通州区公交车被水泥罐车追尾后起火事件信息接报、救护车调派、现场检伤分类、信息上报、分流医院、四台联动等救援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并分类统计伤患基本信息、病种分类、伤病程度、救护车各状态间耗时及转运伤员数量。

    结果

    此次救援中共派出5辆救护车,整体救援工作共耗时77 min,18名伤员全部安全、及时转运到医院并得到进一步救治,其中4名中等程度伤员经院内治疗病情稳定,整体调派工作顺利,救援及时有效。

    结论

    加强"120"急救体系建设,推进调度调派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强化院前急救队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培训与演练,对突发公共事件成批伤员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意义。

  • 13.
    基于竞赛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公共卫生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王丹妮, 李晓之, 蔡盼圆, 潘海峰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85-18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13
    摘要 (22) HTML (0) PDF (688 KB) (4)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1]。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1]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在高水平建设的引领下,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积极夯实公共卫生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实践育人"为理念,开设了《公共卫生技能实训》课程。该课程是针对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食品、卫生检验等专业本科生修习完成预防医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后,展开的技能实训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卫生基本技能,学会应用所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培养符合我国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医学知识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相关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安全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初级公共卫生医师或卫生管理人员。

  • 14.
    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21-3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6.001
    摘要 (21) HTML (0) PDF (12207 KB) (1)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100×109/L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据报道有13.0%~44.1%的重症患者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且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是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1,2]。重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众多,其中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sepsis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SIT)最为常见,约占50%。SIT的发生不仅延长重症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还可导致出血相关性不良事件及全因病死率增加。目前,尚缺乏SIT的监测、诊断及治疗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制订《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期对此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

  • 15.
    敌草快中毒引发横纹肌溶解一例
    唐立丽, 王昕宇, 张杰, 李小悦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90-19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15
    摘要 (19) HTML (0) PDF (963 KB) (6)

    敌草快(diquat,DQ)和百草枯(paraquat,PQ)同属联吡啶类化合物,是一种非选择性速效灭生性除草剂。自2016年国内停产及禁售百草枯制剂后,敌草快随之得到迅速推广,敌草快中毒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日前中毒研究的热点。既往敌草快中毒案例多以消化道症状、肾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发生横纹肌溶解者少有报道。本文就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口服大剂量敌草快后引发横纹肌溶解至死亡案例报告如下。

  • 16.
    北京冬奥运会场馆医疗站急救服务分析
    王超杰, 韩鹏达, 娄靖, 田思佳, 张进军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66-1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8
    摘要 (19) HTML (0) PDF (3111 KB) (2)
    目的

    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内4 408例就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冬季大型聚集活动人群的疾病特点和医疗急救保障方案。

    方法

    使用国际奥组委统一制定的医疗信息统计系统收集北京冬奥会期间场馆医疗站诊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就诊人员类别、疾病病种和就诊地点等。

    结果

    北京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医疗站共诊治4 408人次,按就诊数量依次为牙科659人次占(14.95%)、皮肤626人次占 (14.20%)、肌肉骨骼580人次占(13.16%);按就诊人群类别依次为工作人员1 367人次(31.01%)、志愿者750人次(17.01%)、运动员524人次(11.89%)、观众33人次(0.75%);按接诊地点依次为综合诊所1 514人次占(34.35%)、运动员医疗站814人次占(18.47%)、媒体医疗站705人次占(15.99%)、工作人员医疗站640人次占(14.52%)、贵宾医疗站361人次占(8.19%)、观众医疗站360人次占(8.17%)、比赛场地医疗站9人次占(0.20%)、其他医疗站5人次占(0.11%)。

    结论

    冬季大型活动的就诊人群具有医疗需求多元化、疾病谱分布广泛的特点,要根据大型活动特征建设高效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 17.
    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研究
    钟燕玲, 李红玲, 李志辉, 黄立锋, 周妍, 潘梅, 卢小玲, 何忠杰, 张川, 梁振斌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37-3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6.003
    摘要 (19) HTML (0) PDF (4645 KB) (4)
    目的

    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效果,为急性创伤的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诊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找到提高预检分诊护士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而改进预检分诊管理。

    方法

    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梧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600例创伤患者,根据到院的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1年4月至9月就诊的300例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1例,女性89例;年龄14~97岁,平均(50.10±16.48)岁。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300例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00例;年龄14~97岁,平均(50.27±17.71)岁。对照组使用传统分诊方法,观察组使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分别进行分诊、候诊、接诊和处置。分析比较两组急诊创伤患者的预检分诊用时、诊治等待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分诊准确率。

    结果

    观察组总体分诊正确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急性创伤预检分诊用时Ⅰ级(3.18min)、Ⅱ级(3.22min)、Ⅲ级(3.35 min)、Ⅳ级(3.72 min ),诊治等待时间Ⅰ级(4.00 min)、Ⅱ级(6.15 min)、Ⅲ级(11.62 min)、Ⅳ级(12.76 min),急救反应时间Ⅰ级(2.09 min)、Ⅱ级(3.59 min)、Ⅲ级(10.38 min)、Ⅳ级(12.28 min),均少于对照组预检分诊用时Ⅰ级(4.07 min)、Ⅱ级(4.20 min)、Ⅲ级(3.93 min)、Ⅳ级(3.80 min),诊治等待时间Ⅰ级(4.79 min)、Ⅱ级(7.64 min)、Ⅲ级(14.60 min)、Ⅳ级(15.60 min),急救反应时间Ⅰ级(5.71 min)、Ⅱ级(9.38 min)、Ⅲ级(16.75 min)、Ⅳ级(16.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进行快速准确分诊,是保证急性创伤患者及时接受急诊急救的关键。

  • 18.
    3D打印模型在骨盆骨折外固定训练中的效果研究
    陈雄焕, 胡培阳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63-16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7
    摘要 (18) HTML (0) PDF (696 KB) (1)
    目的

    将3D打印模型应用于骨盆骨折外固定训练中,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60名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职、规培轮转的外科医师,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医师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医师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医师的骨盆骨折外固定训练评分及教学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骨盆骨折外固定训练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模型应用于骨盆骨折外固定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与应用。

  • 19.
    蜂蛰伤并发心脏损伤诊治进展
    谭梦琴, 张舟, 罗丹, 王福军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74-3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6.010
    摘要 (18) HTML (2) PDF (4611 KB) (16)

    蜂蛰伤是指蜂类昆虫的尾部毒刺蛰入人的皮肤后,释放具有溶血、致敏、神经毒等多种作用的蜂毒,引起局部皮肤或全身炎症反应,诱发超敏反应,通过各种免疫途径介导,可从简单的荨麻疹和皮下血管性水肿到严重的过敏反应,部分患者还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横纹肌溶解等,重度蜂蛰伤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多个权威数据库检索发现,蜂蛰伤可损伤全身多个系统,但合并心脏损伤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个案报道。因此,笔者就蜂蛰伤并发心脏损伤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及相关诊治进行综述。

  • 20.
    脓毒症脑病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陈籽荣, 孙同文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71-17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3.009
    摘要 (17) PDF (2142 KB) (5)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脓毒症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指脓毒症累及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谵妄、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既往研究显示[4,5],由于患者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基本情况、SAE的诊断标准不一,脓毒症患者继发SAE的发生率为8%~70%。患者可出现远期认知及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及心理障碍(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预后不佳[4,5]。研究表明[3,6,7,8],SAE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可能涉及神经递质功能障碍、脑组织炎症反应、脑组织缺血、小胶质细胞激活及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等多个方面。因SAE缺乏特异性电生理及影像学表现,临床主要为排除性诊断。其治疗主要是基于脓毒症的管理、脏器功能的支持、潜在危险因素的纠正、对癫痫、谵妄等意识障碍的对症处理,目前尚无规范化的统一治疗方案。因此,笔者结合SAE的最新研究进展,对SAE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阅读排行

更多